小鬼猝逝-異次元駭客-下線與線上的差異

 小鬼猝逝-異次元駭客-下線與線上的差異

36歲的小鬼(黃鴻升)家中猝逝的消息,上午從好友的line訊息中跳出來,剛好在看1999年上映的 《異次元駭客》(The 13th Floor)電影。

這部電影啟發了「盜夢空間」「駭客任務」美劇「西部世界」,以現實和虛擬世界的電影背景設定,建構精彩的故事。

今天是我第一次聽到小鬼黃鴻升的名字,20歲過後,我突然發現,演藝世界裏的公眾人物、電影、電視、影集等

和我個人生活的現實,完全不相關。

慢慢的再也不看這些虛幻的內容,專心致力於追逐真實世界的遊戲,把時間投入在讓自己感到是活著的事情上。

公眾人物如宇宙裏,佈滿天際的繁星一樣多,抬頭觀看的每一顆發光的恒星,都是千千萬萬年以前的星海(光速要千萬年才傳到地球)

演藝人員就如同夜空的星星一般,看的到、摸不到、無法對話、無法互動,對我而言,是另一個虛擬世界。

如同《異次元駭客》裏面的男女主角,一層又一層的現實,掙脫不掉夢境。

36歲公眾人物的往生,因為不認識他的關係,對我而言是「36歲猝逝」這五個字有意義。

我回想自己36歲,在做什麼。有孩子、有家庭、爸媽還很健康、己工作八年,如果我和黃鴻升一樣,36歲就猝逝。

爸媽孩子會有什麼境遇,他們要如何接受與面對,未來沒有我的生活。

沒有人會預期到自己那一天會「猝逝」,他們就如同《異次元駭客》電影所述,他們下線了,再也不會上線。

我會不斷思考,我是黃鴻升本人(換位思考),在意外發生的當下,從一個活潑好動的藝人歌星主持人,慢慢變成屍體的感受是如何??

大腦的所有生化電氣反應慢慢的終止,對外在世界不再有感受、無法回應、漸漸的,對我而言,一切都消失,外在世界沒有了任何意義。

因為成為屍體的我,就躺在浴室裏,是那麼的無助,但無助是活著的人,才有的感受。

隨著時間的流動,身體所有細胞的生理反應都逐漸消失,大小便受到身體坍縮的自然壓力而排出。

在浴室地板上的我,己經不是真正的我了,而是一個無任何生命跡象的屍體。

想像自己不斷經歷公眾人物的死亡過程,讓自己能夠更真實的面對唯一的存在「當下現在」。

整天媒體都不斷的在報導,今年國內外死亡的公眾人物有多少。

我們分析任何事情時,都習慣認定這是「外在」的事件,我們受到「人格設定」的影響,

如同《異次元駭客》電影裏面的電子人一樣,被設計者設定一個思考侷限,不會去思考真理,那些步入死亡的「人」,就是未來的「自己」

亡者只是先行「下線」而我們還在「線上」不論這個世界是否如電影所述,是虛擬或是現實。

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,當我們還活者,明知未來一定得死,遲早有一天,所有認識和不認識的人,都會成為屍體。

在不影響其他人的情況下,我要如何生活,才能讓自己在必然到來的任一天死亡,都不會感到遺憾。

長期規劃是必要的,短期的享樂也是重點,絕對的自律生活,帶來比他人更大的自由。

不論妳是否認同,我們總有一天都會結束生命,那活著的時候,要做什麼事,才會覺得值得。

就去做吧,在意他人的眼光,顯得幼稚又可笑。(何必在意其他NPC呢??)

補充:非玩家角色或稱非操控角色(英語:Non-Player Character,NPC),是指角色扮演遊戲中非玩家控制的角色。




留言